中美达成“大交易”,欧盟不乐意了,要求中方提供同等待遇?中方已把话说透,欧盟自食恶果
据澎湃新闻报道,2025年深秋的国际经贸舞台上,中美在吉隆坡和釜山的两轮磋商搅动了全球格局。釜山会晤后,中美达成涵盖贸易战暂停、关税削减、稀土出口管制放松等多项共识的历史性协议,特朗普直言中美合作“远大于对抗”,美国财长贝森特也罕见表态无意与中国“经济脱钩”。就在中美关系进入“微妙平衡”之际,一直紧跟美国步伐的欧盟却突然陷入集体焦虑,对着中美达成的“大交易”怨声载道,频频向中方喊话要求提供同等待遇。
欧盟的不满来得直白又突兀。欧委会发言人奥洛夫·吉尔在11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,欧盟理解中方暂停稀土出口管制的措施适用于全球,但至今仍在与中方谈判细节,核心诉求就是要中国像对待美国一样,为欧洲稳定供应稀土等关键原材料。要知道,稀土作为“工业维生素”,直接关系到欧洲汽车、电子、可再生能源等支柱产业的生死存亡,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常年居高不下,这也是他们如此紧张的根本原因。可问题在于,欧盟想要同等待遇,却似乎忘了谈判桌上的基本法则——对等筹码。

编辑
中美能达成共识,本质是双方拿出了相互让步的诚意。美方暂停了9月29日公布的“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”一年,中方才相应暂停10月9日的相关出口管制措施,这种双向奔赴的谈判逻辑,欧盟显然没有看懂。反观中欧之间的磋商,10月31日欧盟首席贸易执法官丹尼斯·雷东内与中方代表团在布鲁塞尔举行的“升级版”出口管制对话,最终没能达成任何实质成果。原因很简单,欧盟一边喊着要稀土供应,一边却在做着损害中方利益的事。
荷兰政府以所谓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援引1952年以来从未启用的法律,强制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,要求其一年内不得进行任何资产、人员调整,这一操作险些颠覆全球汽车供应链。明眼人都能看出,荷兰背后离不开美国的影子,而欧盟对此默许纵容,本质就是在科技领域对华施压,试图以此作为谈判筹码。可欧盟忘了,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对象,中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早已明确指出,荷兰政府的不当干预导致全球产供链混乱,中方虽会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,但这绝不意味着会容忍单方面的施压与挑衅。

展开全文
编辑
更讽刺的是,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始终慢半拍,完全被美国牵着鼻子走。美国对华关系降温时,欧盟冲在前面提议动用贸易“核选项”,想用《反胁迫工具法案》对华反制;如今美国转头与中国达成和解,欧盟还在抱着强硬姿态不放,这种战略迷茫让他们陷入了被动。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说过的那句话放在此刻再合适不过:“在国际关系当中,你如果不在谈判桌上,那么就会在菜单上。”欧盟如今的尴尬处境,正是因为他们既想坐在谈判桌上分蛋糕,又不愿拿出对等的诚意和筹码,反而试图靠着依附美国“搭便车”,这种“零成本获利”的心态本身就不符合国际交往的基本逻辑。
中方其实早就把话说得很透彻。此前中方就明确表示,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规定并履行必要程序,欧洲企业的正常需求将得到保障。可欧盟偏偏选择无视这份善意,一边跟着美国搞对华限制,一边又奢求中方给予特殊待遇,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,最终只能是自食恶果。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,达成的共识必然会影响全球贸易走向,而欧盟夹在中间愈发被动,根源不在于中美没有顾及他们的感受,而在于自身缺乏“战略自主”。

编辑
在多极化的时代浪潮中,没有哪个国家能靠依附他人获得长远利益。欧盟想要摆脱目前的尴尬境地,首先要做的不是向中方索要同等待遇,而是先理清自己的对华政策,拿出真正的谈判诚意。停止动辄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干预中企正常经营,放弃跟随美国搞对抗的陈旧思维,才能为中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创造条件。否则,继续抱着“既要又要”的幻想,只会在全球格局的变动中继续掉队,最终只能看着中美达成合作,自己却在原地空叹错失良机。国际交往的本质是实力与诚意的对等交换,这一点,欧盟真该好好向美国学学,更该听听中方早已说透的道理。








评论